哏,在天津话里是有趣、有梗的意思。 在天津市南开区的静雅养老院,90后院长兼短视频编导陈卓给他们的视频号起名为@哏都养老院的哏事 ,开号短短6个月,他和养老院的“老伙伴”们一起,快速达成从7个粉丝到40万粉丝的突破,累计斩获5000万播放量。 瞧,他们刚刚在视频号收获了第一个10万+点赞。
为什么哏都养老院受到各年龄段的粉丝追捧?账号主理人陈卓说,是因为爷爷奶奶本身就是很哏的人,而他只是记录。但对于粉丝们来说,也许是在爷爷奶奶身上看到了五十年后,自己住进养老院之后那种“向往的生活”。
7 个粉丝入局,
一条视频暴增 10 万粉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账号只有两位运营人员。90后的陈卓负责脚本撰写、视频拍摄与后期,另一位短视频爱好者朋友则负责协调演员、筹备道具等工作。
“集美”“人间清醒”“我不卷了”..……在陈卓的镜头下,爷爷奶奶们对网络热词信手拈来,伴着浑然天成的呆萌演技,形成了一种对比强烈的别样喜感。“哈哈哈”和“奶奶我悟了”在评论区齐飞,把热梗讲出了治愈的效果。
作为内容主创,陈卓常常创作系列内容,“五十年后在养老院的化学课”系列是他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几位老人生动形象地还原了年轻人的化学课堂,原本只有 7 个粉丝和寥寥点赞的账号,在该系列第一期上线后,实现了粉丝从7个向100000个的“大跃进”。
最近备受欢迎的“五十年后在养老院的人间清醒”系列一拍就是9期,第一期一上线播放量就快速突破百万,整个系列更新下来,共涨粉10w+,同时也收获了账号历史上第一条点赞10w+内容。
这种“段落式更新”的运营方式,一方面便于集中式内容生产,另一方面也更能锁定爆款,保持内容连贯性。
陈卓说,“我们一般写三四个本子再去拍,第一个出来之后效果不错,就可以快速炮制,基本格式和框架是稳定的,粉丝看起来也有一种追更感,大家容易来回去刷。”
系列内容之外,陈卓也会快速跟随社会热点“玩梗”。比如,高考季爷爷奶奶教大家“选专业”,秋天来了他们要把第一杯奶茶的价格打下来,中秋节被卡掉假牙的老人们动手做起“手工月饼”。
“我们不是什么风都追的。首先,选题讲究‘第一性’,要看热点是否善意、是否适合老人,其次,要判断这个选题能否变为话题、再变为热点。”陈卓表示。
运营了6个月之后,@哏都养老院的哏事 如今已经吸引了超过40万的粉丝,累计播放量超过5000万。
70-90 岁“老戏骨”狂飙演技,
40 万粉丝在线追更
在@哏都养老院的哏事 的账号里,所有出镜演员都是养老院的住客,他们的年龄普遍在70岁到90岁之间,其中,常驻的“老戏骨”有6位,包括备受追捧的卡尔爷爷、余教官等等。
尽管较于年轻人,老戏骨们在背台词、拍摄连贯性上会略逊一筹,但也因为天然不造作的演技而展示出别具一格的魅力。
对陈卓来说,演员的选择和角色的设定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他会有意去发掘一些很“哏”的老人来做演员,一些有兴趣的老人也会跃跃欲试地加入拍摄。爷爷奶奶的人设也会依据他们的经历与爱好来确定。
90岁的余老师退休前是天津市重点高中的一位化学老师,基于她的形象,陈卓创作了“化学课”系列。日渐的拍摄,让对互联网、短视频原本不甚了解的余老师,逐渐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80岁的“卡尔爷爷”长得像《飞屋环游记》中的动漫形象,因此而得名。他在退休前是一位公交司机,爱好唱歌,每周要去两次KTV,在视频中也常常会一展歌喉。
“卡尔爷爷”的名号来源于粉丝的建议,这是爷爷奶奶与网友双向互动的一种方式。陈卓总结了他们在视频号粉丝们的两个特点,“一是地域宽泛,大江南北都有,二是年龄宽泛,十几岁到七十几岁都有。”
通过视频号,粉丝们喜欢上了这群天津爷爷奶奶,给他们寄送水果、小米、麻将等小礼物。而爷爷奶奶们也在拍摄中找回了被需要的感觉,“余奶奶几十年没联系的老邻居也刷到她的视频了,说想要来看看她。”
生死看淡,爷爷奶奶“格局打开”
“五十年后的化学课”中,被余老师坑了一把的卡尔爷爷直上南天门,被问是怎么来的,他说是化学老师让他来的。
“五十年后的养老院电话本子”中,余老师拿着手里的红笔在自己的电话本上画叉,调侃这电话本成了“生死簿”。
中国的传统观念忌讳谈“死亡”,进而对养老院也生出误解,认为这是一个阴郁的地方。陈卓希望能通过养老院的真实记录和玩梗日常,一方面消除大家对养老院的恐惧,另一方面更要消除对于生死与生活的焦虑。“真正的死亡其实是被遗忘,我们视频号的作用是,让老人们的生命变得更长。”
粉丝也在视频下评论,“能不忌讳谈生死,还能开玩笑,爷爷奶奶格局打开了!”
关于账号的未来规划,陈卓打算指导爷爷奶奶们在视频号直播,让他们和网友们能够实现双向互动。
“老人的精神需求是高于物质的,我们拍视频大家就很开心,或许开了直播他们更能发现,原来世界上还会有这么多陌生人,愿意陪他们聊聊天。”
扫码咨询与免费使用
申请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