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15个微信群裹挟的职场人,下班也走不出黑洞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锌刻度”(ID:znkedu),作者 邓晓进、李觐麟,36氪经授权发布。

半个小时没回复,就退群

 

“我有15个工作微信群,每天工作10小时就可以下班,但是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处理发出来的工作任务,回群内消息。”吴静,就职于某国内大型交通运输公司,是其分公司后备保障部门的组长。当锌刻度记者问起在自己的社交软件中,有多少跟工作相关的群时,她点开微信数了数便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吴静所处的行业比较特殊,需要应急处理的情况也比较多,比如天气、设备故障维修、人员事故或是乘客意外都会影响到工作运行,因此,她的顶头上司,就直接在工作群中明文规定:群消息发出后,半小时内必须回复。

“如果半小时内没看到呢?”

“领导会在群里点名问,XXX是不是要退群了!”吴静说着,又习惯性地用食指在背面的指纹验证处解锁了手机,用大拇指流畅地刷了一遍微信群消息,她告诉锌刻度记者,这样的确认,扫除遗漏,已经成了习惯性动作,又或者是条件反射。

吴静的一天中的工作状态大概是这样的:同时做着3件以上的事情,然后不停有员工来办公室或通过微信群找她去沟通协调相关事宜。

整天都没喝一口水,10个小时上一次厕所是常有的事。

而回到家,吃饭的时候,手机就放在碗旁边,上厕所手机就握在手里。辅导儿子做作业,就将手机开成震动,一只手拿笔给孩子讲解题思路,一只手插在衣服口袋里捏着兜里的手机,还有最夸张的是,在淋浴室洗澡也要把手机套上防水袋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对于这样的工作状态,吴静有时候是有情绪的,但是她更多时候是还来不及有情绪就得把事情处理好。

“我们的工作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工作”,也正是因为工作的这一特殊属性,吴静和她的大多数同事一样,都把疲劳、高强度带来的情绪放在处理问题之后。

吴静称,除了工作本身属性的原因,员工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态度也跟公司领导人的管理密不可分。

吴静的顶头上司是一个年过不惑的女性,对工作的投入度很高。据吴静回忆,自己在早晨7点或者凌晨12点就通过视频给领导汇报工作的画面一年之中发生的次数数都数不清。

“如果领导休年假呢?”

“我们都不希望领导休年假,年假中的领导更可怕。”吴静笑着说,休假也不会停下手中的工作,因为有手机,因为有微信。“虽然休假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具体事务的处理,但领导会不停发对工作的一些新想法,或者组织在群里进行创新探讨。”吴静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领导并没有顾及时差问题,半夜也在干部群里面跟大家互动了两个小时。

当记者问起这样的工作强度是否对身体有担忧吗?吴静表示,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和精力都面临一些问题。“经常会觉得心紧,就是喘不过气,特别是在同时处理多件的事情的时候。”

但对这个工作现状,吴静明确表示无法改变。首先是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老人养老,孩子的未来教育都是不可小觑的支出。

除此之外,吴静还患有比较严重的慢性疾病,需要不定期进行控制治疗,“每次周期性治疗需要花费上万元,因为进口针剂都几千元一针。”吴静在单位购买的保险可以达到80%左右的报销比例。

对于更换工作的想法,吴静很早就否定了:“年龄现在是求职路上的减分项了,再说其他工作也并不一定比现在轻松。”转行则意味着轻易放弃十多年在目前工作中的积累,也是大多数中年人面对的现实。

采访结束后,锌刻度记者向吴静问起,半小时不回微信消息真的会被退群吗?吴静一边伸手按下电梯的下行按钮,一边回答:“这个问题我无法给你答案,因为至今为止我们还真没有出现收到工作消息半小时都不回复的那个人。”

这一天,我被拉进了12个群

“陈工,12月资金计划已经下发,请抓紧处理,包括咨询自己的打款。”、“陈工,二期的单子还没签字,请务必今日签完提交。”、“陈工,三期G13地块因设计要求新增加强板,导致5号楼底排被破坏,需现场收房。”……这一天,陈凯被拉进了12个微信群。

陈凯是一名造价员,手里的这个项目从动工到现在,已经快三年了。

“你怎么形容你的工作状态?”锌刻度向陈凯提了问。

“累就不说了,我觉得‘被手机支配的恐惧’应该比较贴切。”陈凯如是回答。其实作为一名造价员,和电脑、图纸、软件的接触是最多的。但情况不同的是,除了画图、造价的时间外,还需要与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有大量的沟通。

“如果说以前做建筑的人累,那么我觉得更多的是累身体。但现在建筑行业的人,累的更多的是心。”陈凯说,“以前科技还没这么发达的时候,下班就真的是下班了,但现在,可以说没有真正的下班。”

在陈凯的记忆里,发生过开车回家的路上被一个电话叫回项目、晚上12点在OA系统上收到一个文件,要求立即回复、早上6点被停不下来的微信信息音叫醒……但最夸张的,还是被拉进12个微信群的那一天。

早上刚到项目上,还没来得及吃一口早饭,陈凯就被拉进了一个微信群,群主首先@陈凯,给他交待了今天之内必须立即完成的工作。正在着手准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另一个群的声音又从手机里传了出来。

陈凯一边同时操作着两件事,一边和其他同事讨论着这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和注意事项。这时,手机又响起了,接着,又响起,再次响起。一个上午,陈凯就被拉进了12个群里,被安排了十几件不同的工作。

“其实这个时候累到不累了,因为没有时间去感受累。”陈凯说道。半小时不看信息,之后再打开微信,就能看懂一片红色小点和@自己的图标。

如陈凯后来所提到的一样,这是一种强烈的压迫感,有时会给他带来想逃避的情绪。

只是大环境就是如此,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这就是常态,“包括我在内,其实都习惯这种工作状态了,不会有谁想到是否过劳。”这是陈凯的想法,但同时,他也希望,哪怕有一天能够完全关掉手机、退出微信与OA,彻底隔绝所有信息,便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一个项目的工作微信群下拉三次才能到底

 

每个人都需要和自己达成和解

“一边是丰富的物质享受,一边是沉重的工作压力。”这句话出自森冈孝二创作的《过劳时代》。

森冈孝二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过劳这个社会问题,他在《过劳时代》里根据日本的社会劳动高压现象,剖析了背后的一系列原因。

而现在,其实我们也在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高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高速发展,不仅没有使人们变得清闲,反而变得越来越忙。

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以时间为竞争核心的不少职业都变得越来越繁忙,与世界连接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也就模糊了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的边界。

但科技本身并没有错,现实存在的问题,往往是人对其的滥用背离了科技发展的初衷。对于一个公司,一个领导人来说,缺乏人性化的制度和管理,才是导致加班无止尽的根源。

此外,通过采访可以发现,如今的过劳现象其实更多的是“主动过劳”,而这背后,其实是由于无形的心理压力。

或源于难以舍弃的丰富物质享受,或源于同公司里的异样眼光,或源于不服输的较劲心态。如此种种,过劳成了一种不得已的主动选择。

但或许,对每一个正在过劳的人来说,都需要找到一个契机,和自己达成一次和解。也避免技术的革命带来职场的延伸,享受有快也有慢的真正的生活。

    36氪平台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